“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现场。(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陈彼得
刘宏宇
戴松若
王杏飞
黄晓梅
张艳春
核心提示
11月22日,由翔安区委宣传部、翔安区社科联主办的“理论圆桌”学习互动分享会在厦门超旷美术馆举行。
本次活动围绕“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主题,邀请厦门高校和智库机构学者和翔安区政府、企业代表,共同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高校要主动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应进一步激发创新积极性”等话题,谈感受、提建议,进行交流探讨,并回答现场观众提问。
通过学习分享,大家一致认为,翔安区作为厦门市跨岛发展的主战场,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翔安打造成科技创新与科研产业高地。
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产业强区
●陈彼得(翔安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局长)
当前,翔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上还存在着原始创新要素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明显、企业投入研发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下一步,翔安将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强区。
加快“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建设。要以厦大科学城落地翔安为契机,积极推进“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建设,全力配合完善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载体建设,推动初步形成“环厦大”技术转移机构集聚区、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集聚区,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对技术创新、人才吸附、企业集聚的支撑作用。
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服务联盟”成效。今年“九八”投洽会期间,翔安与8家新质生产力代表单位共同创立了“科技创新产业服务联盟”。下一步,翔安将携手成员单位,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深化合作,通过联盟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与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将翔安塑造为特色鲜明、科创引领的科技创新与科研产业高地,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多方联动打造科创投入体系。一方面要做好资金保障。积极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组织有关银行和科技企业召开座谈会、推介会、洽谈会,面对面推介,使银企之间互通信息,互利合作。另一方面,要推动跨界合作。加强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科技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跨界合作,拓展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如远程医疗、智能物流等,提升科技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打造开放、协同、共赢的科技新生态。
优化科创环境激发企业研发主动性。要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推动各类公共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科技研发的成本与风险,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备案并支持其运营发展,探索对企业的平台成本或服务性收入给予一定财政运营支持。同时,开放一批应用场景,探索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如翔南片区的氢能公交),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落地应用,加速培育一批新质生产力企业,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以场景创新提振企业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翔安篇章
●刘宏宇(中共厦门市委讲师团三级调研员)
2003年,翔安区因“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而生,是厦门最年轻的行政区。初建时,翔安区生产总值不过20亿元,是世人眼中地瘠人贫的“风头水尾”。21年来,翔安区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如今的翔安已跃升为厦门跨岛发展主阵地、改革开放新窗口、高质量发展增长极。2024年前三季度,翔安区地区生产总值664.21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领跑全市。
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翔安区正全力构建以临空航空、绿色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支柱,以及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的“4+3”产业体系,努力打造航空新城、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同翔高新城、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厦门科学城五大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围绕氢能与储能、半导体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引进和培育了友达光电、冠捷科技、宸鸿科技、天马、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翔安加快建设厦大理工科院系、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地(筹建中)等科技研发平台。新征程上,翔安区要努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创新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要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翔安多措并举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推出“谁普法谁执法”“数助决策”“园区办”等多项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新征程上,翔安要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企业创造力,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形成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的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服务改革,持续提升全周期服务水平,推动政务服务从网络化、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
营造科技产业创新融合环境
●戴松若(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翔安区要在未来发展中,抓牢高质量科技供给基础,把握企业创新主体关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渠道,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政企联动、提升服务保障,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借力加速、做强主体、内引外联、培养人才、营造环境,努力将翔安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借力加速。借助现有2家省创新实验室、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厦门海洋高新区和各类产业园区等平台和载体,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做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鼓励各类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加速融合,形成技术攻关合力,推动解决“卡脖子”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强新兴产业优势。激励更多创新主体踊跃发明创造,既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又生产优质产品,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培养人才。支持帮助企业招才引智,尽最大可能提供实习、就业、人力资源服务保障;鼓励厦门大学等在地高校毕业生留厦创业,为毕业生本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急需紧缺岗位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推进联合培养工作。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实施人才引进使用弹性机制,做好配套服务,构建积极、开放、包容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营造环境。由于创新本身是试错的过程,事先很难进行规划,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投资风险意识,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强化应用场景供给,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障碍,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保持政策一致性,检视政策落实效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力
●王杏飞(厦门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教授)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以科技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构建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制度保障;要从政策层面持续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研发费用持续稳定增长,激励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既鼓励“从0到1”的科技创新原始突破,又加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通过制度更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制度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工作原则,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经营主体的力量,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调节,支持和引导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防范资本无序扩张。
持续深化改革。应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优化市场环境。应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产权保护,依法保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全面释放市场活力。
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黄晓梅(拉斯维加斯9888科研与产教融合处处长)
高校应加快打造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要做好科技领域的“领头羊”。科技创新就像是给产业创新加油的,科技供给的好坏、多少,直接关系到产业创新能走多远、多高。对国家来说,高校是搞基础研究、出大成果的关键地方。对地方来说,高校就是科技创新的高地,能给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因此,高校要紧跟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比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就可以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深入研究基础科学,而拉斯维加斯9888等高职院校,就做好产业化的应用性研究,两者共同发力,可以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持。这样不仅能推动产业升级,还能提高产业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要把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攻关,通过建立政校行企所五元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聚集科技资源,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成果,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要和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打好交道,开展全方位合作。企业是市场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角。校企要深度合作,分门别类、高效率地把产业对接起来,建立一个活跃的科研和产业对话平台。比如,我们与正大水产集团、厦门大学等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合作,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十分有利于攻克产业上的关键技术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高校要支持和激发企业主导创新。比如,我校与吉林省工艺美术集团在学校建立世界船模文化展览馆,与厦门五缘游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帆船游艇产业学院,都是学校近年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同时,高校要和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让应用型研究和基础研究共同发力,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教融合、科教融会,提高整体的创新效率。
加快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张艳春(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天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锚定主业,以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卡脖子2.0”甚至“3.0”,将“卡脖子”变为“杀手锏”。天马微电子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上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天马微电子始终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并通过激励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帮助新技术顺利地推向市场。经过多年的深耕,我们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例如,我们率先在国内实现了AMOLED柔性显示屏的量产,并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规格和性能。在2024年的全球创新大会上,我们发布了九大创新成果,包括“灵眸叠效”绿色健康有机发光器件、极致窄边框技术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显示效果,同时也在环保和用户体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推动行业显示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标市场需求,重视产业创新应用。企业在中长期技术规划中,必须重点关注技术商业化的未来前景,并在技术项目管理中,围绕技术转化率指标,制定技术转商业项目流程,驱动技术服务产品,促进技术项目向商业项目转化。例如,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前布局,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适用于车载环境的高可靠性、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满足了汽车厂商对驾驶信息显示、中控娱乐系统显示等多样化需求。
注重人才培养,持续提供创新动能。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通过公司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引领文化活动,如开设专家讲堂、举办创新竞赛、创新大会等,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