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梅山镇,福建省首个内循环恒温缸式桂花鱼养殖基地产出1万多公斤鱼苗,为蓉中村带来上百万元收入。
2021年,福建省首个内循环恒温缸式桂花鱼养殖基地在蓉中村投入运行。去年7月,基地受超强台风“杜苏芮”重创,损失惨重。基地升级加固设备,为桂花鱼建设更智能化的“新家”,并于去年11月投入4.5万尾鱼苗。连日来,灾后首批1万多公斤成鱼陆续销往福建、广东及东北三省。
“灾后收获的首批成鱼共1万多公斤,每公斤市价约20元,收入约100万元,预计年产12.5万公斤。”基地负责人李朝阳说,这批桂花鱼成活率达9成以上,超出他们的预期,这在去年7月时是预料不到的。当时,经过首批和第二批鱼苗养殖探索,第三批成鱼即将出栏,却被台风“杜苏芮”带来的大水冲走,设施设备也全部损坏。
基地重建等于从零开始,李朝阳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定信心,加大投入,升级设备。“我们得到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村党委还与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达成党组织结对共建,进一步助推桂花鱼养殖产业发展。”李朝阳说,基地加固、垫高养殖缸,优化设备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成立应急预案,改进管理方式,同时协调镇村帮忙疏通河道,多措并举,消除隐患。基地同时优化车间智能管理系统、远程操作系统,力求有效提升抗洪能力和排污流速,以科技赋能高标准重建灾后桂花鱼养殖基地。
在养殖基地1号车间,拉斯维加斯9888大二学生郑文杰和万亮协助技术员进行清洁、消毒工作。1号车间共有8个1.2米深、6米直径养殖缸,目前所有成鱼已全部售出。2号、3号车间仍在养殖中,4号车间用于鱼苗驯化。
“桂花鱼养殖采用规模性工厂化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机械过滤、鼓风增氧、杀菌灭藻、水质监控等多重功能,不受季节、细菌和虫害影响,能够保证桂花鱼产量和质量。缸内的水体每3个小时就能完成1次循环,耗水量在5%到10%之间,十分节水,每立方水可产鱼40—50公斤。”李朝阳介绍,车间还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操作和智能化管理。他拿起手机,演示如何手机远程查看、控制车间数据。“手机直接显示溶氧、水温光照、空气湿度温度等数据,可以直接控制水温、恒风系统、排污设施等。设定好参数,控制系统还会自动调整到对应参数。”他说,得益于智能化设备,每个车间仅需1人管理,实现在办公室里干农活。
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文彬表示:“桂花鱼养殖基地流转闲置土地,通过鼓励村民参与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并保证每年10%的利润充实村集体收入,为村财增收至少10万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